上海海關在毫不放松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同步推進強化特殊區域保稅研發政策,積極發揮新海關職責作用,著力促進上海特殊區域內產業鏈向兩端延伸,企業高質量發展。
優化核銷,為研發企業“量身定制”監管方式
位于松江綜保區內的國基電子(上海)有限公司華東關務經理張東北說:“新政推出前,我公司的研發料件存在工單或多或少,單次使用的消耗劑量小,無法進行即時核銷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公司的發展。”
上海海關主動鉆研,完善系統應用,一方面深入研究專用賬冊中耗料清單與傳統核銷方式的區別,優化金關二期保稅研發賬冊模塊實際應用;另一方面提升過程監管,利用erp系統做到研發物料與加工物料庫位區分,從日常管理入手做好核銷準備。耗材核銷的優化,既給海關核銷提供了政策依據,又切實解決了研發企業核銷難的問題。
“新政推出后,我們建立了保稅研發電子帳冊,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核銷,不再按照單耗進行,所有的核銷操作錄入系統。這不僅加快研發項目的進度,還降低了成本,確實省時省力。” 張東北說。
提前“適用”,讓研發企業贏在“熱身”
安集微電子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金橋綜合保稅區,主要業務是自主研發、生產和銷售。安集科技成功打破了國外廠商對集成電路領域化學機械拋光液的壟斷,實現了進口替代,使中國在該領域擁有了自主供應能力。公司化學機械拋光液已在130-14nm技術節點實現規模化銷售,主要應用于國內8英寸和12英寸主流晶圓產線;10-7nm技術節點產品正在研發中。同時,公司將在現有業務和技術的基礎上,持續穩健地通過自建或并購延伸半導體材料產業鏈,目標成為世界一流的高端半導體材料供應伙伴。
回顧企業開展保稅研發近一年多的時間,安集科技公共關系行政總監公司朱慧娜 感慨頗多:“去年新政前,我公司對保稅研發業務需求強烈,但是政策適用范圍只有綜合保稅區。當時的金橋綜合保稅區還沒有通過正式驗收,我們享受不到提前適用的政策。”
企業急在心里,海關看在眼里。上海海關開展實地調研,針對企業需求,量身定制監管方案,多次研究試點,通過在金關工程二期中設置虛擬賬冊,全流程走通測試,預先排除瓶頸問題,在驗收前準備充分,為企業節省了至少半年時間。
朱慧娜說:“公司完成了保稅研發賬冊的申請,在海關的指導下第一票保稅研發物料順利進口,保稅研發物料進口通關速度提高了50%,加快了化學機械拋光液10nm-7nm研發項目的進度,贏得了我司在客戶端研發項目測試的時間,同時免稅進口研發物料大大降低了研發成本。”安集科技保稅研發賬冊自2019年5月設立以來,進口各種研發料件貨值1.8萬美元,于2020年7月完成首次核銷,研發全周期落地、全流程走通。
壓哨“起跑”, 實現研發過程 “零等待”
目前,保稅研發業務覆蓋了上海關區3個特殊區域內的4家企業,涉及集成電路、電子產品、醫療器械等產業。外高橋保稅區內生物醫藥研發企業集聚,對保稅研發需求很大,但21條新政中保稅研發的范圍只有綜保區。上海海關提出市場需求,在2020年上半年推出了深化支持兩區優化的具體舉措,關鍵的一項就是將保稅研發的政策復制推廣到外高橋保稅區。包括藥明康德、藥明生物等知名企業蜂擁而至,申請適用新政。
對于企業來說,時間就是生命。許可證審批流程較長,往往為了一張證件企業新品競爭優勢稍縱即逝,甚至制約其參與國際競爭。上海海關積極開展政策宣講,通過政策宣講會、微信群、現場咨詢等方式向區內企業解讀“保稅研發”具體政策;簡化許可證審批流程,按照有關文件規定,除禁止進境的外,綜合保稅區內企業從境外進口且在區內用于研發的貨物、物品,免于提交許可證件,為企業提供“零許可”、“零等待”、“零查驗”等多項便利,讓企業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開展研發業務,極大提高企業的效率。這對生物醫藥企業尤其明顯。
上海海關稽查處處長姚漪娟介紹,“未來,上海海關還將在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探索推進保稅研發政策,并以此為支點,通過疊加分送集報、四自一簡、主動披露等先發政策,加快推進自貿區與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聯動發展。”(舒揚、趙姝靜/文)
海外承包的風險管理(二)海關助推中歐班列成為跨境電商進口新通道前8月減免科研設備進口稅2.8億深圳海關助推深圳“雙區”建設科技創新蘇州工業園區海關查獲走私進境“合成纖維廢料”石家莊海關推動河北首家“企業集團財務公司擔保”落地秦皇島海關“證照分離”改革首家報關企業注冊成功航次租船合同下運雜費爭議案(三)天津海關高效通關促汽車業“跑”得快